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朱元璋铩羽胜棋楼
作者: 马戈   来源: 棋艺(象棋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洪武   霸王   朱元璋   胡惟庸   李善长   红方   莫愁湖   象棋   太监   五四  
描述: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建都南京,国号大明。这一日,与群臣来到时称"南京第一名湖"的莫愁湖,前呼后拥,好不得意。因遥见湖畔有人席地而坐,悠闲自得地驰车跃马,随行军士便要前去驱赶,朱元璋笑
马皇后智救刘伯温
作者: 张金平   杨斌斌   来源: 意林(少年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君   压制   明朝   朱元璋   老师   大猪   皇帝   皇后   有功   太监  
描述: 朱元璋经过多年打拼,顺利当上了明朝开国皇帝。然而,他开始对辅助自己打拼江山的有功之臣乱加怀疑,甚至给予压制和打击。刘伯温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但由于宰相李善长的谗言,朱元璋对他也是时时猜忌。有一天,朱元璋对大脚马皇后说:刘伯温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郑和名字小考
作者: 殷远卓   来源: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字   法名   内官   郑和   赛典赤   伊斯兰教   太监   三宝   朱棣   明成祖  
描述: 古代著名回族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明史·宦官列传》居首。 郑和是明成祖朱棣给他的赐名。郑和的原名“马和”,小名“三保”,官职名“内官监太监”,法名“福善”,尊称“三宝太监”。祖籍云南
从王驸马胡同谈驸马
作者: 周裕德   来源: 北京纪事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胡同   典制   万历   驸马   太监   国子监   内务府   朱棣   宫殿   官职  
描述: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原有一条王驸马胡同。那是由 于这条胡同里曾经有驸马王宁的住宅。王宁于明代洪武十 五年(公元1382年)成为朱元璋女儿怀庆公主的驸马。明 成祖朱棣为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发动“靖难之役”,王 宁暗通朱棣,朱棣继皇帝位,封王宁为永春侯。随朱棣迁 都北京后,王宁建住宅于北京东城南小街路东的驸马胡同。 驸马是皇室女婿的泛称,始见于《汉书》,汉武帝设官
关于权势的断想
作者: 含辛   来源: 杂文月刊(上半月原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土皇帝   权势   滥用权力   经典   李自成   大臣   皇位   太监   朱棣   世界  
描述: 一权力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就如同一件魔衣,同样是一个人,穿上了这件魔衣后,这个人马上就神采飞扬,就有了一种不同寻常的魅力。比如一个小喽啰,长得鼠眉獐目,歪瓜裂枣似的,见谁都要点头哈腰,谁见了他都忍不住要踹他两脚。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发迹了,坐在了黑
从三件事看明朝政权为什么能如此稳定
作者: 奥雷   来源: 散文百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魏忠贤   持续时间   朱元璋   江南   草诏   农民起义   政权   靖难之役   太监   朱棣  
描述: 明朝28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也算比较长的一个朝代了,但是这个朝代在灭亡之前,农民起义比起其他朝代来说,是比较少的,能称得上很大规模的,几乎没有,都是局部动乱,而且持续时间都不长,可以说,明朝政权是比较稳定的,虽然皇室动乱有几次,但民间就没有很大的起义。究竟为什么呢?其实从三件事就可以看出。第一件: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准备
皇子变痴与感觉剥夺
作者: 韩绍安   来源: 婚育与健康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文帝   生活用品   感觉刺激   皇子   宫廷政变   感觉剥夺   健康成长   太监   儿童   朱棣  
描述: 明朝建文帝在一次宫廷政变中焚宫自尽了,遗下一个刚满周岁的幼子。夺取皇位的朱棣不忍心杀死建文帝的遗子,令人将这位皇子送到后宫的一间僻静的小院居住,专门派去一名老太监抚养。朱棣指示不能让他饿着、凉着
海神仙——大明皇宫里的外国太监
作者: 胤凌   王志英   来源: 民间传奇故事(A卷)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朝鲜   朱元璋   神仙   妃子   宫廷   皇宫   太监   殉葬   朱棣   明成祖  
描述: 英宗以后的大明宫廷里,凡皇帝晏驾,没有子嗣的嫔妃都会把一位外国太监尊为神灵,并给其烧香跪拜。只因这位太监曾以死纳谏,才让嫔妃殉葬成为历史。
可怜的郑和
作者: 许阳   来源: 散文百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下西洋   主要任务   影响深远   哥伦布   太监   靖难之役   朱棣   使臣   明成祖  
描述: 的“靖难之役”的影响。于是,太监出身的郑和就率领着规模空前的船队,穿行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海上,开始了他的浩浩荡荡的七下“西洋”活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