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凤阳花鼓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凤阳花鼓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的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音节凄婉,令人神醉”(《扬州画舫录》),内容多是“状家室流离之苦”(《清稗类钞》)。由于它的起源背景和它悲凄的唱词内容,一度成为贫穷讨饭的象征。 明代为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苛捐杂税层层增多,农村经济萧条,广大农民贫困交加,许多自耕农或半自耕农下降为佃户,贫下中农流亡他乡。据历史记载,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仅荆、襄一带就有“流民百万”,百姓卖妻子、卖儿女、卖自身
背着“黑锅”走完长征路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党史文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危拱之(1905—1973),河南信阳人。1925年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共产党。1929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任延安人民抗日剧社社长兼导演。1942年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1947年任内蒙古赤峰市委书记。 唱着“凤阳花鼓” 长征前,危拱之因抵制王明的“左”倾错误,被宣布永远开除党籍。
合肥世界最大鼓型建筑开放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居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近日,在安徽合肥滨湖新区,直径61米、高18米,以凤阳花鼓为造型的鼓型建筑正式开放,据悉这座被誉为世界最大鼓型建筑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旅游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与一个来自北方的朋友在明孝陵漫步,突然觉得有一件意外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意外首先源自感官对一个地方的特殊气息的敏感,我们在那个炎热的处处流火的日子里,抬手触摸到这座陵墓的石墙,竟然感到了一种浸润的冰凉的寒意,感到石墙在青苔的掩饰下做着一个灰色的梦,这个梦以凤阳花鼓为背景音乐,主题是一个名叫朱元璋的皇帝。我们的鼻孔里钻进了一股浓郁的青草或者树叶默默腐烂的气味,这气味通常要到秋天的野外才能闻到,但在明孝陵,腐烂的同时又是美好的季节提前来到了。 所以我说,那天我在明孝陵突然撞见了南京的灵魂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契约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大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1978年,安徽9个月没下过透雨,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秋种无法进行。针对这种情况,中共安徽省委决定让农民“借地度荒”,即由集体借给每个农民三分地种菜,对能够播种小麦的土地只要能够种上就不计征购,利用荒岗湖滩种植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凭着“借地”的缘由,“包产到户”找到了复活的机会。 这年秋季,安徽滁县地区的一些公社采取了“包产到组”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抵御旱灾的“秘密武器”。 更进一步的做法是滁县地区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带头实行的“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