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2002年黄河防汛行政首长访谈录
作者: 廖义伟   张金良   黄河水利委员会防汛办公室   来源: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防洪   黄河  
描述: 本书汇集了沿黄省、市、县各级行政首长对黄河防汛工作的认识,收录《温家宝副总理在国家防总黄河防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打好持久战、打赢主动战——访山东省副省长陈延明》等文章。
黄河年鉴 2001
作者: 栗志   来源: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年鉴社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河道整治   黄河  
描述: 本年鉴主要记述2000年黄河治理和开发、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包括黄河防洪、水土保持、水利水电工程、黄河经济等15个篇目。
黄河年鉴 2002
作者: 栗志   来源: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年鉴社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河道整治   黄河  
描述: 本年鉴全面、系统地反映2001年黄河治理和开发、黄河流域水利发展信息。设有黄河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13个篇目。
黄河大事记
作者: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辑室   来源: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黄河   水利史  
描述: 本书采用略古详今的原则,以编年体结合纪事本末体的方法,记述自禹治水至2000年有关治理开发黄河的一些较大事件。
黄河年鉴 1999
作者: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   来源: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年鉴社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河道整治   黄河  
描述: 黄河年鉴 1999
解缙忘诗
作者: 张建斌   来源: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代诗人   扇子   凉州词   扇面   解缙   皇子   王之涣   解络   黄河   朱棣  
描述: 明朝永乐年间,一位外国使臣前来觐见时,送给明成祖朱棣一把扇子作为礼物。此扇的扇骨是用精雕细镂的象牙做的,而扇面则是精美的细绢,还由丹青妙手绘制了一幅山水。如此一把佳扇,朱棣自然是爱不释手。不过,他总觉得扇
未家其实是朱家
作者: 魏健骅   王小钦   来源: 民间传奇故事 A卷 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文帝   惠帝   朱元璋   兰州   燕王朱棣   黄河   战争   锦衣卫   朱权   王府  
描述: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已故去,按照朱元璋订立的皇家祖制,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当了皇帝,史称明惠帝,又称建文帝。然而明惠帝在皇帝的宝座上刚坐了半年,对其嫉恨不满、早已觊觎帝位的其四叔——燕王朱棣忽然举兵反叛,争夺帝位。于是,朱元璋的子孙便自然分成拥立朱允炆和朱棣的两派,参加到内讧
未家其实是朱家
作者: 魏健骅   王小钦   来源: 民间传奇故事(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文帝   惠帝   朱元璋   兰州   燕王朱棣   黄河   战争   锦衣卫   朱权   王府  
描述: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已故去,按照朱元璋订立的皇家祖制,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当了皇帝,史称明惠帝,又称建文帝。然而明惠帝在皇帝的宝座上刚坐了半年,对其嫉恨不满、早已觊觎帝位的其四叔——燕王朱棣忽然举兵反叛,争夺帝位。于是,朱元璋的子孙便自然分成拥立朱允炆和朱棣的两派,参加到内讧
明清时期的总河
作者: 袁明全   来源: 中国水利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密切相关   治理   会通河   大运河   河道总督   黄河   政治经济生活   明清时期   封建王朝  
描述: 九年(1411年)修复会通河,使大运河南北贯通,得以将每年在南方征敛的400万石粮食及百货源源运入京师。从此,维护漕运的畅通无阻,就成为封建王朝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黄河穿越运河入海,
明代漕运与会通河的疏浚
作者: 蒿炎培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政府   燕王朱棣   漕运   明朝统治者   会通河   河南   大运河   政治中心   黄河   明王朝  
描述: 公元一四○二年,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后,为其政治、军事统治的需要,长期驻在北京。到一四二一年正式将明王朝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北移,南粮北运问题,成了明朝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当时,明朝每年需要从南方运近四百万石粮食供应北京。开始“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也称御河——笔者),历八递运所,民劳其苦。”因此,怎样才能保证每年把几百万石粮食稳妥地如期运到北京而又费少时速,便成为明朝统治者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