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朱棣与郑和下西洋
作者: 黄洁娴   来源: 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在朱棣当政期间所做的一系列决策明显使他有别于其前任及其后继者。从他上位后随即派遣官员出使外国、多次亲征北方、加强海防等举动,均反映了朱棣本人对中国四周政局稳定为重的考虑,特别是他能注意到当时整个亚洲沿海地区对海上贸易的依赖,使他采取了作为当时大国而言,对这些沿海小国做出的前所未有的支持(主要是经济上),以保证这些国家的政治及经济能相对独立稳定,使得印度洋及邻近水域长期处于平静和谐,这种局面最终以能使明王朝受益并把外忧减至最少为目的。种种迹象显示,郑和的七次大规模远洋航行活动,是朱棣发展外交事务上的一个重要
论朱棣遣使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作者: 许廷长   杨永泉   来源: 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壬午之难”后,人心不稳,朱棣急于向世人展示正统继承人“真命天子”的心态:对内以修撰《永乐大典》为大旗,集中文化人为之服务, 并树立重视读书人的形象;对外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希冀四方来朝,获得洋人的承认,在国外树立威望。同历史上所有封建王朝一样,朱棣也是以保卫皇位稳固为第一要务,以满足一己的私欲为首要目的。“壬午之难” 的负罪感,急于解脱的心理,洗刷罪责的动机,转移国人视线的企盼,树立皇位正统继承人形象的主观需求等等,产生了朱棣遣使下西洋的原动力,这才是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所谓经济效益,对等贸易,友好往
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成祖视野下的天下格局
作者: 毛佩琦   来源: 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雄才大略的一部分。朱棣希望做一个儒家学说理想中的天下共主;这个天下共主, 不仅要统治以北京为中心的大帝国; 而且?要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天下推行“天朝礼制体系”,建立一个儒家理想的天下格局。
皇位继承与郑和下西洋
作者: 杨恩霖   来源: 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关于郑和下西洋动机问题,史学界持论有别,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朱棣继承皇位后寻找建文帝之说。笔者以为其目的在挟四海来朝,追求五洲共仰,发展海上“丝瓷之路”和进行“朝贡外交”。
郑和下西洋中的文化传播
作者: 琼斯   来源: 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1405—1433年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将中国的影响和理念带给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沿海的人民。那是历史上空前的航海。作为一名航海家, 统帅和外交官, 郑和奉明朝第三帝朱棣旨意七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航海的目的是将中国的文明带给邻国和遥远国家的蛮人:用1843年立于北京的纪念碑碑文上的话说就是用儒和宣化天下万民。
江苏郑和遗址遗迹述略
作者: 季士家   来源: 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郑和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十二月被俘,洪武二十三年(1390)被赐予燕王府奉侍朱棣,建文元年(1399) 七月随“靖难”大军征战建功,建文四年(1402) 六月进入南京,宣德十年(1435) 卒子金陵马府。在江苏整整生活了34个年头,江苏成为郑和的第二故乡。在郑和一生的活动中,江苏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但随着时间的流徙而日渐消失。
郑和航海在南京交通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作者: 庞顺根   来源: 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举世闻名,其下西洋时所乘宝船是在南京建造的,远涉重洋也是从南京起步的。南京通江达海,车船制造业和内河、沿海、远洋运输业十分发达。南京交通事业与郑和航海壮举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明初实行“禁海”政策,违令出海者将受到严厉处罚,其禁令之严远超宋、元前期。明成祖朱棣继位后,该项规定被废止,1405—1433年间,朝廷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远涉重洋,从事海上活动近30年,其间所乘大号宝船系在南京所造,今南京三汉河宝船厂遗址新中国成立后曾发掘出大量当年建造宝船的遗物,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 能
郑和下西洋动因再探
作者: 张海松   张启良   来源: 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目前学术界对郑和下西洋的动因可归纳为四种观点宣扬国威; 朝贡贸易;索建文帝;寻求同盟。然而这四种观点均有明显缺陷。本文研究了明朝的边防状况,当时为北方威胁严重、南方威胁相对较轻的局势,朱棣实际上采取了“北重南轻,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对外战略方针,从而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直接动因是“定西洋”。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明朝已经开始北征蒙古,西洋的局势已得到稳定,定西洋的任务消失,郑和下西洋动因开始转向以贡使贸易为主。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有着明显的中兴明朝的背景,郑和下西洋动因就变为以恢复明朝在西洋的政治影响为主要目的。
兼容并重:郑和宗教文化思想论
作者: 薛正昌   来源: 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宗教文化是郑和下西洋的思想基础和航海事业取得伟大历史功绩的文化内核。郑和对宗教文化的接受是全方位的,佛、道、伊斯兰宗教文化皆备。特殊的家境滋养了他伊斯兰文化的生成;在燕王府的经历,不但使他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文化教育,而且吸收和研究了佛教文化。儒家文化是他接受佛、道宗教文化的思想基础。在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过程中, 郑和“多有奇功”,擢升内官太监后皈依佛门。郑和宗教文化思想的成熟及其体现,表现在他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无论伊斯兰教文化思想,还是佛教、道教文化思想,他都能灵活运用,分别对待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这从更
南京明故宫光禄寺出土青花瓷画五桅宝船图
作者: 杨明生   来源: 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郑和追随明成祖朱棣进入南京后就一直在南京明故宫内任职。南京明故宫附近出土的明代瓷片与郑和下西洋途经之国出土的瓷片十分相似。通过对玉带河出土陶瓷标本的研究,发现了洪武官窑瓷片并解决了空白期的断代问题,曾多次取得过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宣德有纪年的青花瓷片也有所发现,这是郑和下西洋最有说服力的物证。青花瓷在烧制上, 曾以郑和下西洋从东南亚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 为釉料,制成了闻名于世的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特别重要的是,在明故宫御膳房出土的永乐时期青花瓷碗上画有五桅宝船图,基本上客观地再现了明代宝船的基本形制。
< 1
Rss订阅